【科技】上半年最后一分钟有六十一秒
本篇文章1959字,读完约5分钟
闰秒来了! 世界将于年6月30日实施正闰秒。 位于东八区的中国(北京)的时间在7月1日上午8点增加1秒,那时我国的表慢1秒。
为什么时间增加了1秒? 闰秒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那些影响吗? 闰秒的实施为什么有争议? 我们还要经历几次闰秒? 有了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时间频率专家。
为什么出现闰秒
时间是人们最早知道的自然现象之一。 现在世界上有天文时和原子时两种时间测量方法。 通过天文观测得到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将其分为86400份,得到前者的秒长。 碱金属铯133原子的两个超微细能级间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期定义为后者的秒长。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时间频率所张爱敏研究员告诉记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发现天文时和原子时逐渐出现偏差,逐渐远去。 为了保持天文时和原子时的一致,国际电信联盟在1971年决定将世界协调时作为世界通用的标准时间。
如果日语时间和原子时间相差0.9秒,设置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将向世界发布公告,在下一个6月或12月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将协调世界的时间推迟或加快1秒,即正负闰秒。
自1972年协调世界时被正式采用以来,世界进行了25次正闰年调整。 闰秒是世界的统一行动。 北京位于东八时区,我国在7月1日7:59:59后增加1秒,届时将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 英国是零时区,当地时间6月30日最后一秒实施闰秒。 张爱敏说。
实施闰秒为什么会有争论
因为秒是日常生活中最小的计时单位。 闰秒对我们来说几乎没有注意到,对普通的日常生活也没什么影响。
近年来,关于实施还是取消闰秒的争论不断高涨。 国际上与时间频率有关的两个政府间组织国际计量局在2007年多通过了取消闰秒的建议国家质量检查总局代表中国支持废除闰秒。 国际电信联盟在今年下半年第三次投票中取消了闰秒的提案,代表中国的工信部就闰秒的取消达成协议,投票支持闰秒的取消。
张爱敏告诉记者,这是闰秒的弊病造成的。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闰秒没有规律,只能依靠人工干预,实施不仅有人力物力,还有误操作的风险。 因为这种闰秒的负面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中越来越明显。
21世纪初以来,科学界开始研究取消闰秒。 国际计量局曾经在全世界组织了广泛的调查,想正确地知道闰秒到底有什么正面的意义。 但是,每个应用正确时间的行业都得不到闰秒的有实用价值的反馈。
原本期待闰秒对天文界影响最大。 国际计量局的员工询问天文学家时,出现了多人最初的反应是闰秒有用的感兴趣的现象,但书面要求没有闰秒的实际影响就没有具体例子的人。
为了保证正确的导航、定位和授权,美国gps、中国北斗系统和欧洲伽利略都使用了不间断(闰秒)的时间戳。
原子时间有多准确
取消闰秒后,在原子时和天文时之间折中的协调世界时返回原子时,促使全世界采用统一的时间测量系统。
对于天文时的不稳定性,原子时是如何定义时间的? 有多准确?
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原子秒代替天文秒。 科学家以天文秒为尺子,以1天文秒计算铯原子的133同位素振动了9192631770次,也就是1原子秒。 中国计量院首席研究员李天初院士告诉记者。
从那以后,人们的测量时间不再依赖于看星星测量太阳,实验室型铯原子基准钟成为了再现秒的手段。 原子秒长度的稳定度可以是天文秒的几亿倍。 现在世界上最高的铯喷泉基准表的相对精度从6000万年到8000万年相差1秒钟。 李天初说。
在国际计量局主导的世界协调的情况下,全世界有70多个守时实验室参与合作。 中国有四个严守时间的实验室,位于北京中国计量院国家时频计量中心、北京无线计量测试研究所、陕西临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课程中心和北京卫星导航中心。 除后者外,剩下的三家公司参加了国际原子时合作。 年中国计量院开发的nim5铯喷水表通过了国际频率标准的职工群体审查,与法、德、美、英、俄、意一起正式参与了国际原子的校准。
我们还要经历几次闰秒
尽管原子时相对于天文时具有卓越的优势,但全世界还没有就解决闰秒问题达成一致。 有看法认为取消闰秒会使昼夜颠倒。 对此,李天初告诉记者,从天文时间的尺度来说,这件事一定会发生。 但是,我们现在作为日常生活依据的原子时和天文时差需要65500年才能达到12小时(昼夜颠倒)! 几万年后的事件,还是留给我们的后辈考虑比较好吧。 他们一定比我们聪明。
除了科学的考虑,是否支持闰秒的废除,混入了历史以前传来的东西、地区、国家集团的考虑事项等其他因素。 李天初说,如果今年下半年国际电信联盟第三次投票会议能取消闰秒达成协议,可能会有5年的宽限期。 那时我们可能会再经历五次闰秒。
总之取消闰秒是大势所趋。 不管这次会议能否取消决议,世界各国都同意,预计闰秒也将成为历史。 李天初告诉了记者。
标题:【科技】上半年最后一分钟有六十一秒
地址:http://www.greenichiban.com/news/20392.html
免责声明:国际科技时报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媒体,以全球视角,第一时间呈现最新科技资讯。所著的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国际科技时报的作者:何鸿宝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科技】聚焦新国家安全法五大亮点
下一篇:【科技】青少年网瘾影响脑功能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