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际科技时报”,本网以独特视角呈现科技行业的大事小事,内容包括互联网、IT业界、通信、趋势、科技新闻等,全面快速第一时间发布科技最新资讯动态。

主页 > 新闻 > 【科技】留不住人才, 何以谈革新

【科技】留不住人才, 何以谈革新

来源:网络转载更新时间:2021-01-28 19:18:01阅读:

本篇文章1329字,读完约3分钟

什么是当前国际科学前沿的热点行业? 了解大脑工作过程的脑科学研究是本世纪公认的重大挑战之一,应该没有人质疑。 要问上海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有什么短板,一线科研工作者一定最有发言权。 最近。 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的迅速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博士胡谊。 在采访过程中,长期从事人类心理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胡谊总是强调人才和气氛两个关键词。

【科技】留不住人才, 何以谈革新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短板

大学科研能力是衡量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尖端行业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和科学技术支持机制的改革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担越来越落在大学的肩上。 现在,大学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之一上取得了成果,各大学、各学科的科学研究者通过一项研究在基础科学的基础砖上加瓦。

【科技】留不住人才, 何以谈革新

以前,某卫视“最强大脑”节目备受关注,胡谊团队的研究方向是人类超常记忆的特征及其机制。 去年,他和同事们展开了关于大脑记忆能力的项目研究,试图探索超强大脑的记忆边缘是否优于普通人。 他们在全国找到了15名记忆大师,通过仪器扫描取得了大脑的数据。 在利用学校内唯一的几千万元级fmri仪器成功采样数据后,团队面临了课题,项目面临了瓶颈。 胡谊说:“我们研究人脑的是,收集到的数据必须被精密且许多复杂的技术分解,对软件和硬件有很高的要求。 硬件资源投入不足和软件解体人才不足是上海开展基础研究的一大软肋。

【科技】留不住人才, 何以谈革新

缺乏引起人才扎根的气氛。

建设世界上有巨大影响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准备好了吗? 对于记者抛出的问题,胡谊直言不讳:就像刚才举的例子,没有急需的人才,为什么要谈科技创新?

面对北京同行加倍或越来越多两倍的待遇,很多原本在上海的科研人员选择远走高飞,这就是胡谊所在的脑基础研究行业的现状。 有胡谊的团队现在只有五六名科研人员。 而且,他们承担着教育任务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基础研究行业,上海能提供的待遇不高。 这是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 他进一步补充说,无视现实问题,上海在研究气氛方面也欠缺。 行业科研人才之所以想流向北京,是因为他们除了现实待遇和硬件水平之外,还喜欢人才凝聚的创新气氛。 在上海,人才流失后,无法形成研究气氛,因此研究者在困难时向谁请教,不知道要和谁商量,必须告诉在北京的同事,这是必须尽快应对的大问题。

【科技】留不住人才, 何以谈革新

与其借外面的大脑,不如发掘自己的资源

关于人才机构的问题,胡谊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 一所高中的迅速发展不能盲目追随其他学校,这可能偏离高校教师育人的本质。 同样,上海的科学技术创新必须整理思路,寻求正确的定位,而不是效仿纽约等城市。 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一味地借用外脑,不如开始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

【科技】留不住人才, 何以谈革新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建设很重要。 上海4万多名高校教师是巨大的人才游泳池,如果能比较有效地利用这部分人才,将大大促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上海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是高中,目前上海有高等学校67所,其中大学10所,学校专业教师4万多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近7000人,博士学位教师近1.7万人,规模

【科技】留不住人才, 何以谈革新

胡谊认为,大学本质上,传教课是主要指标,引进人才只是论文数量,偏离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 对一所大学来说,与其付出巨大的代价引进对外援助,不如先在本校教师中发掘科研潜力。

标题:【科技】留不住人才, 何以谈革新

地址:http://www.greenichiban.com/news/21594.html

免责声明:国际科技时报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媒体,以全球视角,第一时间呈现最新科技资讯。所著的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国际科技时报的作者:何鸿宝将予以删除。

国际科技时报简介

国际科技时报是一家拥有全球视野的前沿科技媒体,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门户网站,旨在构建打造国际化、专业化的高新技术资讯与资源交流大平台,国际科技时报涵盖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VR、安防、锂电、新能源汽车、汽车科技、仪器仪表、传感器、3D打印、工控、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科技、节能环保、智能电网、风电等高科技领域,每个行业网站均独立运营,已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高科技行业资讯内容的主要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