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上海经济“速7”意义的三个评估
本篇文章1922字,读完约5分钟
国家统计局昨天宣布上半年全国gdp增加了7%。 据预测,上海也有可能达到这个增速。 这是几年后上海第一次走出各省市增速的殿后楼梯队。 这意味着什么? 各有不同的说法,着眼点各不相同。 在记者的注意下,这个速度7坦率地说,意味着上海开始开启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认识新的常态,适应新的常态,开始率先领导新的常态。
评估1 :
站在上一个新循环的起点
从历史上看,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过两个快速的发展拐点。
第一个是1992年。 依靠浦东开发开放和南方谈话效果,当年gdp增长率最初达到两位数,由此开始了迅速的发展阶段,整整16年了。 二是2008年。当人们习惯于上海的两位数增长时,由于金融危机和内部转型的双重因素,快速增长结束了。 从2009年开始,上海增速基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落后全国0.4个百分点。
两个大拐点打开了两个快速的发展周期,中间有两个节点。 看起来不大,但很有象征性。
一是1999年,上海经济增长率达到10.2%,自1980年代以来,上海的增长率首次位居全国第一。 其二,去年,上海同比增长7.5%,增速首次成为全国垫底。 有趣的是,这两个节点都在上海两个快速发展周期的中间点。 1999年是16年两位数增长的第8年,年是7年低于平均线增长的第4年。
2008年开始的这个快速发展周期是上海在全国第一次感受到变革压力的8年,是逐渐认知新常态的8年,也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艰难转变的8年。 如果今年下半年能保持第二季度的态势,达到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证明上海经济动力转移是有效的,年将是新的快速发展周期的起点。
评价2 :
科创中心和自由贸易区不是噱头
很多人说上半年的大牛市把金融业贡献给了上海经济的增长。 有些学者担心下半年股票市场不好会影响年度经济趋势.。 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只是有点表面化。 也许和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但也有反映深刻变革的变化。
例如在招商方面,上半年全市合同外资同比增加1.3倍,第一是从融资租赁项目中受益。 上半年自由贸易试验区吸引合同外资比上年同期增加3倍以上,占全市的7成左右。 对外投资超过3倍,占全市的一半以上。 这些指标的明显变化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扩张区密切相关。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证明自由贸易区的先发特征和示范效果开始显现。
例如,今年5个月前,上海新设公司数量增加了12.1%,新注册资本增加了73.2%。 民间投资增加了12.9%,超过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个百分点。 这些指标的突变不仅与自由贸易试验有关,而且与建设鼓励创新创业的科学创中心有关。 在世界经济大调整期,建设科学创中心是上海寻求新的核心动力的重要措施。 而且,这更确定了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核心,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都不可缺少。 科技中心全面覆盖制造业和服务业,所以两者都离不开创新。
目前科学创中心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似乎为上海的快速发展贡献了新的持续迅速的发展动力。 但是,这还是初显效果,其深层动力还没有真正出现,两者的联动和叠加效果更值得期待。
评价3 :
为领导新的常态提供了启示
上海赶上全国平均增速,我们不必太在意具体数字的暂时高低,但速度7的背后有很多启示,所以不要轻易错过。
首先,新的常态需要什么速度? 新常态表现出快速的发展速度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三大优势,最初的冲击是速度。 增速适度的回调可以为变革升级留出空间,也可以为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奠定基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下行来发展经济。 我们期待的不是回到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而是使经济在合理的区间里正常变动,健康地推进。 经济下降可以暴露问题,形成变革的压力,最终的处理问题往往处于上升期。
其次,新的常态需要什么样的领先?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是,如果单纯地把现状看作新的常态,就会成为对现状的消极默认,对增速下降的被动适应会失去其内涵的进取精神。
新的常态要深刻认识,积极适应,更积极领导,积极行动。 上海证明了科学创中心和自由贸易区领先的变革变化,中国经济可以保持中高速增长,走向中高级水平。
再次,新常态需要什么样的上海? 作为早日进入经济增长转移期和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城市,上海更早接触到了新常态下的各种问题。 上海更有变革的紧迫感,中央有先上海过河的期待感,有科学创中心和自由贸易区的探索布局,上海再次回到了当时浦东开发开放时的探矿先锋位置。
在新常态下,如何成为先头兵和先人,这是上海的新任务。 事实证明,上海完全可以承担这个重任,但这只是开头。 上海必须与新常态各阶段的先行考试结盟做出成果。 这是上海的使命。
标题:【科技】上海经济“速7”意义的三个评估
地址:http://www.greenichiban.com/news/19942.html
免责声明:国际科技时报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媒体,以全球视角,第一时间呈现最新科技资讯。所著的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国际科技时报的作者:何鸿宝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