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亮舰载机着陆的那盏“明灯”
本篇文章1713字,读完约4分钟
从上空俯视大海,巨大航空母舰就像一张小邮票。 起飞和降落在航空母舰上的跑道比陆地机场短得多,舰载机必须稳定着陆在这张小邮票上,不仅要试验飞行员的驾驶技术,还需要引导舰载机飞行员沿着安全航线安全着陆的灯。
这种灯是中国自主开发的目视诱惑装置。 从1980年代开始,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开始了资料、技术储备等研究。 吸引作为国防重点的工程装置目视装置主管设计师,研究所某专科科长李媛汇聚团队智慧,自主创新,克服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科学研究、原型、陆上原型和装备的研究开发
创新:突破十年以上航空母舰难关
年11月23日,风和日丽之日,歼灭15首次降落在辽宁舰上。 起飞,寻找舰只,下降,着陆,直到飞机稳定地停在航母甲板上,然后再次像滑行一样跳上天空,第一次中国的舰载机在自己的航母上成功了。
试飞前夕,一个叫李媛的70多岁的山东姑娘彻夜未眠。 看到起飞着陆成功,她才松了一口气。 20年,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所有科研人员付出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收获。
1999年,李媛从山东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进入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某专科就业。 当时,该专业科承担了作为国防重点的工程装置的设计任务。 日程已经决定了,必须成功,没有退路。 工作不久,李媛鼓起勇气接受了。
目视引导装置如灯,使飞行员沿着航线安全着陆。 由于海外进行了技术封锁,至今没有任何资料,研究开发时也没有技术参数,这个装置的设计开发被认为是困难的硬骨头。
20多岁的女孩,为什么肩负着这个重任? 李媛只是说技术确实不行,相信在个人关系上不会更好,相信只有明确的思路和过硬的技术,才能打消对方的疑问。 李媛和她的团队每天查阅资料,自主研究技术。 每天白加黑,每周6+1,李媛说球队的伙伴们连续几年每天都这么做。
试验:确保工程关键节点的执行
舰载机飞行员是精兵强将,飞行员把个人的生命交给这个目视引信装置,他们信任,在意有用。 李媛心里明白。
目视引信装置涉及光学、控制、机械、船体结构、空间几何等多个行业的综合知识,对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需要反复实验论证。 什么样的灯光颜色最适合中国飞行员的眼睛? 为了找到最佳的照明颜色,李媛队反复核对,尝试了一些不同颜色的样品,确实找到了最适合中国飞行员眼睛的照明颜色。
工程进入陆上试验阶段,李媛前往地方小镇,身心投入,在试验场连续5个月从事。 由于装置试验时间早,土建工程还处于施工状态,现场粉尘弥漫,停电频繁,在这种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完成早期试验。 但是,她毫不灰心,带领团队避开了工程高峰和耗电量高峰,在别人不工作的时候看着别针好好安装调试。 早上6点前往考场,晚上2点天黑回家,确保工程的重要节点得以执行。
田径考试后,海上考试成为这个项目的试金石。 作为跟踪系统,装置在外部环境多、复杂多样的海洋状况下稳定性如何的一系列疑问需要在海上考试中正确回答。 海上考试只有成功,不允许出错。 李媛强调,有些错误和疏忽可能会对整个实验现场造成威胁,轻则时间延迟,重则机器破坏人,结果难以想象。
战争期间敌人不让我们选择天气。 模拟是选择最极端最复杂的气象。 李媛把海上考试比作看天餐,大风越低温,越遇到极端的海洋状况,天气越差,她越兴奋。 有一次,随着船的高速航行和海区的大风,甲板的相对风速达到每秒几十米,接近飓风水平。 一踩甲板,人就被暴风吹退几步,身体必须与地面成角度才能平静下来。
坚守:品尝酸甜苦辣
出于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甘于寂寞的责任和信念,她坚持在最艰苦的第一线。 从青草发芽到绿茵薄片,从落花到复盖天空的雪,在外野田径试验的工作中,连续1年167天,甚至2个月没回上海。 在渤海湾进行的海上试验中,近两年连续,她每月住在船上20天以上,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反复验证。 陆上外野夏天受不了热,冬天寒冷刺骨。 为了得到各种气候条件下的试验数据,无论中午烈日下还是暴雨台风来袭,李媛都在现场拆除曲线,记录客户的评价,晚上进行研究拆除,超负荷工作。
李媛的父母在家乡山东,是独生子女,就业期间她半年多没回家了,但过年回老家,第一次知道父亲中风了。 李媛说这几年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的心知道,除非任务完成,否则担子很重。
标题:【科技】点亮舰载机着陆的那盏“明灯”
地址:http://www.greenichiban.com/news/21024.html
免责声明:国际科技时报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媒体,以全球视角,第一时间呈现最新科技资讯。所著的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国际科技时报的作者:何鸿宝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