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 过劳死拷问学术机制
本篇文章641字,读完约2分钟
又是一起遗憾的高中教师“过劳死”。 何勇,这位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分散性肝癌晚期”于8月5日去世,家族和学校同事公认的死亡原因是过劳。
近年来,高级知识分子早逝的消息屡见不鲜。 萧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32岁)、焦连伟(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36岁)、高文熙(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46岁)等优秀人才相继离开我们,他们早逝的原因是过劳。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下降到现在的53岁,比普通人的平均寿命低了20多岁。
面对这么多高知分子因过劳而早逝,我们总是要反省一些事情。 这些高知分子上进心、事业心、责任感很强,他们经常献身工作,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太大。 这是他们早逝的原因之一,但笔者认为现在中国的学术研究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不合理,是导致高知分子“过劳死”的真正“犯人”。
以何勇教授为例,他作为浙江大学运筹学和控制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负责行政管理,忙于打杂的教授,博导,他把书教好,带1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采购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一个人的身体精力总是有限的,这么多担子落在一个人身上,他是个有责任感的人,如果他是想把工作做好的人,他就不能把工作过载,心理压力不会太大。
现在的学术评价机制不仅要数量重、重量轻,高知分子多发表论文,还要每隔一段时间发表论文,做出成果。 因此,我们的高知分子只是发表论文和评价作用,他们不能排除名利的干扰,真的埋头于研究。
标题:技术: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 过劳死拷问学术机制
地址:http://www.greenichiban.com/news/10293.html
免责声明:国际科技时报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媒体,以全球视角,第一时间呈现最新科技资讯。所著的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国际科技时报的作者:何鸿宝将予以删除。